1. 首页 > 装修效果

混凝土框架抗震等级-混凝土框架抗震等级二级和三级区别

混凝土框架抗震等级-混凝土框架抗震等级二级和三级区别

1.框架-抗震墙结构,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若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确定,最大适用高度可比框架结构适当增加。

2.裙房与主楼相连,除应按裙房本身确定外,不应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主楼结构在裙房顶层及相邻上下各一层应适当加强抗震构造措施。裙房与主楼分离时,应按裙房本身确定抗震等级。

3.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与上部结构相同,地下一层以下的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更低等级。地下室中无上部结构的部分,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更低等级。

4.抗震设防类别为甲、乙、丁类的建筑,应按规范确定抗震等级。其中,8度乙类建筑高度超过规定的范围时,应经专门研究采取比一级更有效的抗震措施。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source=bdzd

框架柱一级抗震与二级抗震有什么区别

5.0-6.0级。框架结构房屋抗震等级是5.0-6.0级,框架结构房屋采用了钢筋混凝土浇筑成的承重梁柱,并通过实心砖和预制加气混凝土、陶粒等轻质板材作为隔墙。能够有效地抵抗地震的破坏力,从而提高房屋的抗震等级。

抗震等级是如何确定的?

一级抗震框架柱和二级抗震框架柱是建筑结构中的两种不同类型的柱子,一级抗震框架柱和二级抗震框架柱在地震设计中的选用与具体的工程要求和设计标准有关。

一般来说,大型和高层建筑通常需要采用一级抗震框架结构,以保证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和安全性。而中小型建筑物或低层建筑可以考虑采用二级抗震框架结构,以满足相对较低的抗震要求。

先看看我给大家整理的推荐表格,方便大家区分他们。

它们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抗震设计目标:

一级抗震要求是在发生较为频繁、地震作用较小的地区或建筑物,其目标是保证人员的安全,即使在发生地震时也能保持整体结构的完整性,让人员有足够的时间逃生。

二级抗震要求是在发生较为罕见、地震作用较大的地区或建筑物,其目标除了保证人员的安全外,还要保护结构的相对完整性,减小灾害损失,延长结构的使用寿命。

荷载承受能力:

为了满足不同抗震要求,一级抗震的框架柱需要具备较高的韧性和耐震能力,能够承受较强地震力的作用,保持结构的稳定和完整。

二级抗震的框架柱相对于一级抗震来说,要求更高的刚度和强度,能够更好地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减小地震对结构的破坏程度。

施工和材料要求:

为了满足不同抗震要求,一级抗震的框架柱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使用符合标准的高质量建筑材料。

二级抗震的框架柱相对于一级抗震来说,对施工工艺和材料的要求可能更加严格,需要选用更高强度的钢筋和混凝土,确保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

一级抗震框架柱:

是指在地震设计中起主要承载作用的柱子。一级抗震框架结构是指由一级抗震框架柱和梁组成的刚性框架结构。这种结构通过合理的布置和设计,能够在地震作用下有效地抵抗水平荷载,并保证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和安全性。

1.优点:

承载力强:一级抗震框架柱通常采用高强度材料构造,并具有较大的尺寸和承载能力,能够承受较大的地震荷载。

刚性结构:一级抗震框架柱与梁之间采用刚性连接,可以提供更好的刚性特征,增强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和刚性。

高抗震能力:通过布置和设计合理的一级抗震框架柱,可以有效地抵抗地震引起的水平荷载,降低结构变形和破坏的风险。

适用范围广:一级抗震框架柱常用于大型和高层建筑,能够满足更高的抗震要求。

2.缺点:

施工复杂:由于一级抗震框架柱具有较大的尺寸和承载能力,其施工相对复杂,需要更多的材料和精准的施工技术。

成本较高:一级抗震框架柱的使用通常需要更多的材料和较长的施工周期,导致整体建筑成本较高。

二级抗震框架柱:

是指在地震设计中起次要承载作用的柱子。二级抗震框架结构是指由二级抗震框架柱和梁组成的柔性框架结构。相对于一级抗震框架结构,二级抗震框架结构柱的尺寸较小,承载力较低,主要起到支撑、传力和分担荷载的作用。

1.优点:

灵活性高:相较于一级抗震框架柱,二级抗震框架柱具有较小的尺寸和承载能力,更适合一些中小型建筑物或低层建筑。同时,柱子与梁之间采用半刚性或柔性连接,具有一定的位移能力,能够在地震发生时吸收部分能量,降低结构破坏的风险。

施工相对简单:二级抗震框架柱的尺寸较小,施工过程相对简单,可以减少材料的使用和施工周期。

2.缺点:

承载能力较低:相比一级抗震框架柱,二级抗震框架柱的承载能力较低,限制了其应用范围。较大的荷载可能需要更多的柱子来支撑建筑物。

抗震能力有限:虽然二级抗震框架柱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抗震能力,但相对于一级抗震框架柱来说,它的抗震性能仍不及一级抗震框架柱。

在实际工程中,一级抗震框架柱和二级抗震框架柱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建筑物特点、地震状况、经济性和设计需求等多个因素。设计师和工程师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决策,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具备足够的抗震能力。

建筑物的规模和高度:对于大型和高层建筑,一级抗震框架柱通常更适用,因为它们具有较大的承载能力和刚性特征,能够满足更高的抗震要求。而对于中小型建筑物或低层建筑,二级抗震框架柱可能更合适。

地震状况:地震烈度是选择抗震框架柱的重要考量因素。在地震频率较高或烈度较大的地区,一级抗震框架柱能够提供更高的抗震能力和结构稳定性,更为适用。而在地震频率较低或烈度较小的地区,二级抗震框架柱可能已经足够满足抗震需求。

经济性:一级抗震框架柱通常需要更多的材料和施工成本,而二级抗震框架柱的成本相对较低。在预算紧张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采用二级抗震框架柱来降低建筑成本。

设计灵活性:二级抗震框架柱相对于一级抗震框架柱更具有灵活性。柔性或半刚性连接的设计可以提供一定的位移能力,在地震发生时吸收部分能量,减少结构破坏的风险。这种设计适用于一些对结构变形要求较高的场所,如医院、实验室等。

框架结构的抗震级别?能抗几级地震

一、抗震等级是怎么样确定的?

1、抗震等级:是设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抗震等级划分为四级,以表示其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及一般的四个级别

2、地震烈度:是国家主管部门根据地理、地质和历史资料,经科学勘查和验证,对我国主要城市和地区进行的抗震设防与地震分组的经验数值,是地域概念。抗震设防类别分为甲、乙、丁类建筑,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房屋抗震设防烈度一般为8度。

3、震级是表示地震强度所划分的等级,中国把地震划分为六级:小地震3级,有感地震3-4.5级,中强地震4.5-6级,强烈地震6-7级,大地震7-8级,大于8级的为巨大地震。

二、建筑结构抗震等级的一般规定

(1)多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措施是根据抗震等级确定的,抗震等级的确定与建筑物的类别相关,不同的建筑物类别在考虑抗震等级时取用的抗震烈度与建筑场地类别有关,也就是考虑抗震等级时取用烈度与抗震计算时的设防烈度不一定相同。

(2)建筑结构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乙、丙、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划分见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的规定,也可见《建筑抗震设计手册》高层建筑没有丁类抗震设防。

各抗震设防类别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抗震措施应符台下列要求:

1)甲类、乙类建筑:当本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本地区的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当建筑场地为Ⅰ类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2)而类建筑: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当建筑场地为I类时,除6度外,应允许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按建筑类别及场地调整后用于确定抗震等级烈度,按调整后的抗震等级烈度。

(3)抗震设计时,多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应根据设防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A级高度丙类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应按表3.11确定。当本地区的设防烈度为9度时,A级高度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应按本节第9条规定的特一级采用,甲类建筑应采取更有效的抗震措施。

注:本规程“特一级和一、二、三、四级”即“抗震等级为特一级和一、二、三、四级”的简称。

(4)抗震设计时,B级高度丙类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应按表3-12确定。

(5)建筑场地为Ⅲ、Ⅳ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 15G和O.30G的地区,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0.20G)和9度(0.40G)时各类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6)抗震设计的多高层建筑,当地下室顶层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按上部结构采用,地下一层以下结构的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四级,地下室柱截而每侧的纵向钢筋面积除应符合计算要求外,不应少于地上一层对应柱每侧纵向钢筋面积的1.1倍;地下室中超出上部主楼范围且无上部结构的部分,其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四级。9度抗震设计时.地下室结构的抗震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7)抗震设计时、与主楼连为整体的裙楼的抗震等级不应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主楼结构在裙房顶部上、下各一层应适当加强抗震构造措施。

(8)房屋高度大、柱距较大而柱中轴力较大时,宜采用型钢混凝土柱、钢管混凝土柱,或采用高强度混凝土柱。

(9)高层建筑结构中,抗震等级为特一级的钢筋混凝土构件,除应符合一级抗震等级的基本要求外,尚应符台下列规定:

1)框架柱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宜采用型钢混凝土柱或钢管混凝土柱;

②柱端弯矩增大系数`Η_C`、柱端剪力增大系数`Η_VC`.应增大20%;

③钢筋混凝土柱柱端加密区最小配箍特征值`∧_V`,应按表5-13的数值增大O.02采用;全部纵向钢筋最小构造配筋百分率,中、边柱取1.4%,角柱取1.6%。

2)框架梁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梁端剪力增大系数≈“应增大20%;

②梁端加密区箍筋构造最小配箍率应增大10%。

3)框支柱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宜采用型钢混凝士柱或钢管混凝土柱;

②底层柱下端及与转换层相连的柱上端的弯矩增大系数取L.8,其余层柱端弯矩增大系数`Η_R`应增大20%;柱端剪力增大系数`Η_VR`应增大2U%;地震作用产生的柱剪力增大系数取1.8,但计算柱轴压比时可不计该项增大;

③钢筋混凝土柱柱端加密区最小配箍特征值`∧_R`应按表5-13的数值增大0.03采用,且箍筋体积配箍率不应小于1.6%;全部纵向钢筋最小构造配筋百分率取1.6%。

4)筒体、剪力墙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的弯矩设计值应按墙底截面组合弯矩计算值的1.L倍采用,其他部位可按墙肢组合弯矩计算值的L.3倍采用;底部加强部位的剪力设计值,应按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剪力计算值的1.9倍采用,其他部位的剪力设计值,应按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剪力计算值的L.2倍采用;

②一般部位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应取为0.35%,底部加强部位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应取为0.4%;

③约束边缘构件纵向钢筋最小构造配筋率应取为1.4%.配箍特征值宜增大20%;构造边缘构件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1.2%;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落地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边缘构件宜配置型钢,型钢宜向上、下各延伸一层。

5)剪力墙和简体的连梁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当跨高比不大于2时,应配置交叉暗撑;

②当跨高比不大于1时,宜配置交叉暗撑;

注:其他内容详见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的规定

各类结构用混凝土强度等级?

框架结构的抗震级别:5.0-6.0级。

在国际上,地震震级采用里氏震级指标,分为1-8.9级,1-3级对建筑物无损坏,4级对建筑物有轻微破坏,5级以上就开始破坏建筑物。因此,5级以上的地震区在住宅设计时应考虑防震。

砖混结构的优点是造价低,保温、隔热性能好,便于施工。缺点是房屋开间、进深受限制,室内格局一般不能改变,墙体结构占据空间过多,整体性、耐久性较差。

各抗震设防类别的高层建筑结构

其抗震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

甲类、乙类建筑:当该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该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该地区的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当建筑场地为Ⅰ类时,应允许仍按该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抗震等级

抗震等级和震级有什么区别?

1、抗震设计时,一级抗震等级框架梁、柱及其节点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

2、筒体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

3、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盖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

4、转换层楼板、转换梁、转换柱、箱形转换结构以及转换厚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不应低于C30。

5、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40、不应低于C30。

6、型钢混凝土梁、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

7、现浇非预应力混凝土楼盖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高于C40。

8、抗震设计时,框架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9度时不宜高于C60,8度时不宜高于C70。剪力墙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高于C60。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source=bdzd

1、抗震等级:是设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抗震等级划分为四级,以表示其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及一般的四个级别

2、地震烈度:是国家主管部门根据地理、地质和历史资料,经科学勘查和验证,对我国主要城市和地区进行的抗震设防与地震分组的经验数值,是地域概念。抗震设防类别分为甲、乙、丁类建筑,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房屋抗震设防烈度一般为8度。

3、震级是表示地震强度所划分的等级,中国把地震划分为六级:小地震3级,有感地震3-4.5级,中强地震4.5-6级,强烈地震6-7级,大地震7-8级,大于8级的为巨大地震。

一防震缝宽度应分别符合下列要求:

1)框架结构(包括设置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当高度不超过15m时不应小于100mm;高度超过15m时,6度、7度、8度和9度分别每增加高度5m、4m、3m和2m,宜加宽20mm;

2)框架-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不应小于本款1)项规定数值的70%,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不应小于本款1)项规定数值的50%;且均不宜小于100mm;

3)防震缝两侧结构类型不同时,宜按需要较宽防震缝的结构类型和较低房屋高度确定缝宽。

二 8、9度框架结构房屋防震缝两侧结构层高相差较大时,防震缝两侧框架柱的箍筋应沿房屋全高加密,并可根据需要在缝两侧沿房屋全高各设置不少于两道垂直于防震缝的抗撞墙。抗撞墙的布置宜避免加大扭转效应,其长度可不大于1/2层高,抗震等级可同框架结构;框架构件的内力应按设置和不设置抗撞墙两种计算模型的不利情况取值。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抗震等级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